close

文/釋蓮拂金剛上師

佛法的三個重點:出離心、菩提心和中觀正見。

 

要想得到解脫,最主要是出離心。要成就佛果,一切智的果位,最主要的是菩提心。要想把無明、我執、煩惱淨除,最為殊勝的方法,當然就是中觀正見。

佛之根本——緣起性空。

「緣起性空」是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證悟發現的,是佛法的根本思想。

佛陀之所以成為佛的根本原因就是祂能以豁達周遍的、無礙的銳利智慧,覺悟了「緣起性空」這一宇宙人生究極真理,並將這一真理揭示給眾生,使之悟入。佛陀的這一偉大發現,給大千世界帶來了光明,帶來了希望,像一盞永不熄滅的智慧明燈,消除眾生心中的暗昧愚迷,成為眾生出離輪迴苦海的航標。

佛法的目的主要是「轉迷成悟,轉染成淨」。

緣起法的本質是「空」,空即無礙,不落入「空、有」二邊,即為中道。中道是基於緣起法為第一義諦,了知世間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緣而起,所以是空無自性的。如果不能曉悟空性之義,就無法行進於解脫與證達。

 

佛法精髓—菩提心

成佛之因—菩提心

成佛的純正因—生起菩提心。有了菩提心,就能夠成就佛果,成就佛果最為重要的利他根本,就是菩提心。因此,菩提心非常重要!

佛是由菩薩而來,但菩薩是如何產生的呢?是由菩提心產生。當內心產生菩提心的時候,就成為菩薩;一旦產生菩提心,就會累積廣大的福德資糧,善根也會非常廣大。

將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之精華、精髓、重要集攝在一起,就是菩提心。《入行論》提到「佛陀經過無量無邊多劫的思維觀察分析之後,知道對眾生有最大的利益,能夠使眾生得到佛果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菩提心,所以佛陀開示了菩提心。

如何界定菩提心呢?彌勒菩薩在《現觀莊嚴論》裡給菩提心做了一個定義:「發心者利他,渴求證菩提。」發心者是要利益眾生的想法,再加上渴求要得到純正菩提的想法,把這種想法結合在一起後,稱之為「菩提心」。

我們已經瞭解眾生都在輪迴之中受苦,然後心裡面想著:「我要使他們徹底脫離這些痛苦,安置他們得到解脫和佛果,因此我要熱切追求佛果。」這種想法不假造作地產生,就是菩提心。

 

三種發心的方式

一、牧童發菩提心

先安置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眾生成就佛果之後,自己才成就佛果。發起這種菩提心,即是牧童發菩提心。

二、 船長發菩提心

菩薩心裡想著,我要和眾生同時成就佛果。以這種發菩提心來追求佛果,這種菩薩的菩提心,就是船長發菩提心。

三、 國王發菩提心

我先成就佛果,等我成佛之後,再安置眾生使他們都成就佛果。這種菩提心,就是國王發菩提心。

內心想著:我要安置眾生成就佛果。這種想法就是菩提心。

就發菩提心而言,應當追隨牧童發菩提心,內心一定要想著:「我要利益眾生,安置眾生使他們成就佛果。我要這樣努力去做,讓眾生先成就佛果。」如此心力最為廣大。

但就發菩提心的實踐而言,應當追隨國王發菩提心。就是:「要自己先成就佛果,再安置眾生使他們都成就佛果。」

產生菩提心的必要性

倘若於此出離心,未以菩提心攝持;

不成菩提樂因故,智者當發菩提心。

 

我們已經產生了強烈的出離心,但是若欠缺菩提心,則我們的善行實修,將來只會得到解脫的果位,會脫離輪迴,但不會成就佛果,因為我們不具足成就一切智的因。

成佛之因是利他的心—菩提心。菩提心一定要產生,這是非常重要的!

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就在於菩提心。

 

兩種菩提心

一、願菩提心—為了利益眾生,我要成就佛果。

二、行菩提心—為了利益眾生,我要成就佛果,要開始行動,要開始行布施、持戒、安忍等,做六度波羅蜜的實修,這就是行菩提心。

菩提心有兩種層面,「究竟菩提心」與「相對菩提心」,代表著智慧與方便的結合。

 

菩提心對實修佛法的重要性

皈依學佛,要實修任何教法,或者是做任何聞、思、修,最主要的基礎,一定要在動機方面有菩提心。要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,來做任何的實修。

即使是淨土宗,想要投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需齊備四個「因」,其中一個因就是菩提心。所以,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應當實修菩提心。

禪宗的參禪打坐,目標當然是利益眾生,成就佛果,也不能捨棄菩提心,要想成就佛果,一定要發菩提心!成佛的純正原因、種子就是—菩提心。

任何的聞、思、修,只要這個實修是為了利益眾生,要成就佛果,就一定包括菩提心的實修。所以,應當要好好的觀修菩提心,以菩提心來攝持自己任何的實修。

 

產生菩提心的標準:

能夠不假造作,不必做任何的思維,在內心之中自然流露出來的那種為了利益眾生,使眾生脫離輪迴的痛苦,誓要成就佛果的大慈、大悲之心。

 

實修菩提心方式:

一、廣大行的方式—因果七教誡

二、甚深見地的方式—自他交換的實修

談到菩提心,很自然會令人想到十世紀時兩位偉大的祖師—阿底峽尊者和祂的恩師—金洲大師。佛尊阿底峽當年在印尼的金洲地區(也就是現在的蘇門答臘的占碑)和金洲大師學了十二年的發菩提心大法。

佛尊阿底峽跟弟子談到上師的名號時,都合掌置於胸前,口中稱呼皈依某某上師;但若提到金洲大師的名號,祂就合掌放在頭頂上,淚水直下。

弟子們發現了這樣的差別,就問佛尊阿底峽:「為什麼談到許多上師的時候,您的手放在胸前,唸誦〈皈依文〉;唯有談到金洲大師的時候,您卻是合掌置於頭頂上且淚水直下呢?」

阿底峽尊者回答:「一切的上師都是佛菩薩親自示現世間,其功德、證悟高低都無差別,跟一切諸佛完全無二無別。但是,靠著金洲大師的恩惠,我的內心才能夠產生菩提心,所以,祂的恩惠最為偉大。一切萬法的精髓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最為重要!因為金洲大師的緣故,我的內心得以產生菩提心,所以,金洲大師當然最為重要。」

 

佛法是講因緣的,宿世的因緣,筆者今生又有幸皈依了聖尊蓮生活佛—阿底峽尊者的再來,並由聖尊賜封為金剛阿闍梨,因而走上一條弘法利生的光明之路。

正是這種因緣,筆者曾經多次赴印尼弘法,二○一三年三月,還曾隨聖尊赴印尼著名的聖地—蘇門答臘的占碑,聖尊在當年阿底峽尊者向金洲大師學法處種下了菩提樹。此後,筆者又數度赴印尼占碑弘法、朝聖,更深入瞭解了聖地的佛教史及風土人情,與那裡結下了不解之緣。更令人振奮的是,因為有師尊和祖師們的大加持,每次赴聖地,都會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神蹟出現。

因緣和合,二○一五年四月,筆者又有機緣遠赴嚮往已久的雪域—西藏朝聖,追尋阿底峽尊者的聖跡,並能親自到拉薩貢嘎機場附近的卓瑪拉康,朝禮了度母寺裡供奉了上千年的阿底峽尊者的本尊—綠度母和祖師們的遺骨,並為綠度母和阿底峽尊者的真身像貼了金身。

此次西藏之行,有師尊和諸佛菩薩的大加持,一路上神蹟頻現,感應連連……,回來之後,還一直令筆者難以忘懷,法喜充滿;其殊勝的感應,神奇的經歷,更加令筆者覺得應該分享給更多人,期盼以祖師們的感人事蹟,以及筆者朝聖的真實經歷,令人人都能夠生起圓滿的大乘菩提心。

在此,筆者先著筆墨將祖師們偉大的生平展現給讀者。

 

金洲大師(Dharmakirti)

金洲大師又稱「法護大師」,這位大師多生熏修菩提心,以此心懷大悲,成熟了護持大乘教法的偉大願力,十世紀時乘願降生於金洲(即印尼的蘇門答臘島)中,為阿底峽尊者之師。金洲者,非四大洲八小洲,另為一近瞻部之寶洲(傳為今之印尼蘇門答臘島),它的周圍環繞著大海。它是有很多空行、勇士所住的二十四聖地中著名的瓦納底巴聖地。洲上遍地是黃金和白銀。因為祂居住在蘇門答臘的海邊,當時被稱為黃金洲,所以祂又被稱為金洲大師(Serlingpa)。

 大師原為蘇門答臘的王子,剛出生即口誦:「三寶、三寶」的語句。金洲大師還有一別名:「偏鬥」(Pendo)。大師以王子之福報,使純粹外道的金洲無一人敢禁止佛法,又無一人不許王子學佛。

 王子長大成人後,一次,在一個祕密山洞中獲得一尊古銅鑄的釋迦牟尼佛像,王子當即安奉佛像,廣興供養。因為王子供奉佛像,依佛加持,使金洲豐饒,獲得空前未有的七倍豐收;人們無病少惱,亦減饑疫病患之災,金洲成為吉祥之極地。以是因緣,金洲島國全體人民都信奉佛教。

身為王子的金洲法護大師,為求得殊勝的佛法,利益大眾,於是遠渡重洋至印度求學。在瞻部金剛座證菩提處,適逢如同諸羅剎來赴供會那般熱鬧的時期,那時,一切有智慧功德的人士,都前來當地聚會。

雖然到會的有很多善巧有成就的大師,但是,王子對已得壽命成就的彌勒瑜伽師(與彌勒菩薩同名的論師—摩訶寶利囉那阿闍黎,譯為「大勝寶」)最為景仰,對祂生起了無量敬信。王子獻上供養,祈求加持,大師歡喜允求,引度王子身入佛門,出家受具足戒。

王子在師前,聽受三藏及四部密續所攝之教授;特別是聽受佛的密意—二大車輪所釋的教授,深觀與廣行圓滿道體,所有三士道次第教授,如瓶注水,完全領會於心中。師為之立名叫做「色嶺巴‧卻季扎巴」(義為金洲師‧法稱)。

祂復在印度其祂很多善巧有成的大德前,聽受了許多顯密經教,主要是祂依止彌勒瑜伽師為師,在師前聽受教法有七年之久,同時精修菩提道次第,以此對於所有菩提道次第緣念法門,證得徹底的悟達。

復精研《現觀莊嚴論》與《般若經》經論兩合的教授,由此成為卓越的善巧者。特別對於由文殊菩薩傳與寂天的「推己愛他」的偉大菩提心教授,祂心中生起悟達,專以這一教授為修要,其餘所有一切地、道、果都成為這一教授的支分而生起。因此,祂被稱為當時的菩提心教主—人們又稱祂為「菩提心王」。

宗喀巴大師觀察到這些事實因緣,以此讚美祂說:「證得菩提金洲師。」由於祂有極大的慈心、悲心、菩提心,一切人士都以「默哲巴‧慈氏」名號來稱呼祂,對祂遍稱為「金洲慈氏」。

上師完成了祂的心願,在印度留學十一年後,回到金洲大弘佛法,成為一切人士頂寶般的大德。上師對來金洲的所有信眾和從南瞻部洲前來求法的一切弟子,廣大宣說大乘教法,因此,上師的大乘法音遍布一切方隅。金洲的所有人眾都口誦皈依三寶,發菩提宏願;金洲島國的人眾都精行善業,勤供三寶,所有外道邪說,如白日梟鳥,都斂聲消跡而不見。

於是,金洲大師的的名聲傳遍了印度和印尼,祂的住錫地就在印尼的占碑。

為了讓佛教長久住世起見,上師著有卓越的菩提道次第教授—《般若現觀莊嚴經論兩合釋論》,以及《菩薩修心次第》、《起伏覺悟修心法》、《聖不動金剛修法》、《現觀莊嚴論釋十一要義攝論》、《集學現觀莊嚴論》、《毗那夜迦忿怒明王修法》等經論。

以此意樂修行菩提道次第的人們,應當謹向金洲大師,虔誠祈禱求加持。並當效法這位大菩薩的清淨行傳,以修菩提心為心要,得知一切經論,都是令未生起菩提心者得生,已生起者得輾轉增上,而結合整個圓滿道體,努力勤修。 

 

阿底峽尊者(Atisa)

阿底峽尊者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,祂對教法有很大的貢獻。將佛法從印度帶到西藏,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,要做這樣一件事,首先一定要有善知識存在,還要眾生的福報夠,此外還要有一群宿世跟隨師長的弟子,願意承接師長的教法。

阿底峽尊者(西元九八二~一○五四年),尊者是薩霍爾國(古社護羅國人,今孟加拉人),祂的父親是篤信佛教的善勝吉祥王—薩霍爾國居高至上的君王,母親是出生在高貴婆羅門族的吉祥勝光王妃。尊者出生在王族,具有高貴血統,並且具足圓滿,名為月藏王子。

阿底峽尊者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奠基祖師,藏族一般都尊稱祂為「佛尊」。祂是十一世紀中葉印度最優秀的知識分子(頂莊嚴),當時擔任佛教中心〈超巖寺〉(那蘭陀寺)的上座。祂在六十一歲高齡時,不辭艱難翻越崇山峻嶺到達西藏,在西藏傳播佛法十三年,足跡遍布阿裏、衛藏。祂是到西藏傳播佛法的印度人中,活動範圍最廣闊、影響力最大的人物。

種姓圓滿、善根深厚的阿底峽尊者,不僅是一位博通顯密經論的著名學者,而且也是一位悲心具足、內證圓滿、住持聖教、持戒清淨、利益眾生的聖者。祂對印度佛教乃至西藏佛教的利益是難以估量的。所以,無論在藏地還是漢地,尊者都是大家非常景仰的人,祂對西藏佛教的復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關於阿底峽尊者的生平與影響,敬請靜待下期分享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ེམས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